close

  「真相是什麼?你怎麼得到真相?你怎麼解開不想被知道的事情背後真正的意義?」

(內含電影福爾摩斯先生劇透,請慎入)

  先說結論:電影比較好看。

  電影將三條時間軸融和得息息相關、環環相扣,主軸明確,刪除了一些支線、增加了許多原創,節奏也掌握得宜,更不用說演員各個演技高超!相較之下,小說的結構鬆散、步調緩慢,唯一明確貫穿全書的只有「死亡」此一主題,色調整體是很黑暗的,而三條時間軸也沒什麼關聯,令人不知為何放在一起,勉強相關的可能只有蜜蜂吧!當然以上皆為個人觀感。小說許多細節比電影完整,值得一看,下面列出一些個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羅傑偷看福爾摩斯的筆記,而福爾摩斯並不知道,福爾摩斯也沒說明為何他會寫下這個故事。電影中所說華生寫的玻璃琴師和福爾摩斯記憶有出入、福爾摩斯因而追憶整個故事的情節完全沒有,電影中除了這段,利用醫生要求福爾摩斯忘了事情就在本子上畫點、要把人名寫在袖套上才叫得出人名這些方式強調福爾摩斯記憶退化,都是我覺得很棒的地方,小說都沒有。當然就更沒有華生為福爾摩斯竄改故事結局的事了。

  對了,小說中福爾摩斯有自白他從未稱呼華生為「華生」,他一直叫他「約翰」,小說中提到華生時福爾摩斯也一律稱為「約翰」。(「你知道嗎,我從來沒有叫他華生--我叫他約翰,約翰而已。」)

  小說裡福爾摩斯對凱勒太太一見鍾情,解開了問題也沒告訴凱勒先生,反而易容去見凱勒太太,但沒有電影中凱勒太太看穿福爾摩斯、福爾摩斯說破凱勒太太心事的橋段,而福爾摩斯也始終不了解凱勒太太的想法,倒是因為蜜蜂停在凱勒太太手套上的畫面而對蜜蜂產生興趣,開始養蜂人生,小說也沒說明福爾摩斯為何退休。

  小說中梅崎先生和他兄弟弁水鹿起來接福爾摩斯,但其實他們不是兄弟。(「我覺得你對我和弁水鹿的觀察不會太出人意料。希望我不會太過莽撞,不過你自己也始終保持單身,而且跟另一個單身漢同住了許多年。」「我可以保證那絕對是純粹的友誼。」「如果你堅持的話。」)對福爾摩斯有興趣的是弁水鹿,而不是梅崎的母親麻亞,麻亞非常討厭福爾摩斯。梅崎對福爾摩斯沒有憤怒,也沒有借圖書館的書給福爾摩斯簽名,他確實藉由寫信將福爾摩斯拐來日本,但為的是多了解自己的父親,甚至將福爾摩斯視作他的父親,我比較喜歡這樣。

  福爾摩斯和梅崎的旅程很冗長,福爾摩斯也不是在廣島的原子彈荒地中發現岩山椒,也沒有將岩山椒帶回英國。我覺得電影安排福爾摩斯種岩山椒並製成食品服用更彰顯了福爾摩斯對自己記憶衰退的重視及恐慌。

  小說裡福爾摩斯奇怪為何梅崎成天說「今天天氣真好」,更重顯了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用語XD

  小說中有提到,通常被人厭惡的蓬草,卻是戰後一項意料之外的禮物。在廣島,由於這種植物突然出現,茂盛的新芽帶來一種希望與重生的感覺,消除了各界原先普遍認定,說這裡會有七十年寸草不生的理論。在廣島和其他地方,蓬草的茂盛生長也防止了飢荒帶來的大量死亡。「蓬草的葉子和花都變成餃子裡的主要餡料。」證明電影裡福爾摩斯直接挖岩山椒來吃是沒問題的。

  福爾摩斯在廣島只看到人們放紙鶴,沒有放石頭。他在庭園裡原本就放有四顆石頭,其圍成的空間是他用來緬懷過世之人、盛放悲傷的。他總是迴避參加他所愛之人的喪禮。

  福爾摩斯和梅崎在另一個村莊看到難得一見的預祝豐饒春季慶典,男人們舉著豎立的木製陽物,女人們抱著包在紅紙裡的較小木雕陰莖,旁觀者觸摸經過的陽物尖端,以求保佑孩子身體健康。「真特別。」福爾摩斯說道。「我就想你會覺得有趣。」梅崎先生說。福爾摩斯狡猾地咧嘴而笑,「朋友,我想你恐怕比我喜歡吧。」「你說得可能沒錯。」梅崎先生同意,同時微笑著伸出指尖去觸碰接近的一具陽物。另一個時間軸時福爾摩斯也會比中指(我猜),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呢!

  看電影時,我不確定福爾摩斯提筆寫給梅崎的信內容是三分真七分假還是全部都是假的,但看小說我確定全是假的,是福爾摩斯從記憶中移花接木而編出來的,而且福爾摩斯在日本時就親口將這個故事告訴梅崎,我比較喜歡電影安排的時間點,福爾摩斯知道華生為何為他編了故事,而自己也編了個故事去安慰人,更符合福爾摩斯認為故事應該記錄事實的概念。

  羅傑在小說第三部的開始就死了,後面也一路灰暗下去了。絕望到想死的慕洛太太倒是可以映襯凱勒太太,而羅傑則令福爾摩斯聯想到凱勒太太(匆匆人生之過客)。推理過程不似電影那麼廻光反照、神威再現XD 福爾摩斯默默地一個人燒掉胡蜂窩。從剪貼簿來看小說的羅傑心理比較灰暗,不似電影的十分陽光。

  因為羅傑的死,福爾摩斯再次來到四顆石頭標出的小草地。第一次是1929年,哈德森太太因跌了一跤陷入昏迷,最後因肺炎過世,緊接著華生也過世了,消息則由他的第三任妻子發電報告知,在一個月內。過了幾乎整整兩百零一個月後,福爾摩斯才再次來到這裡,在他接到哥哥麥考夫的死訊幾小時後。而他們四個月前見了最後一次面。(「我們之前實在太少見面了。下次什麼時候再見?」「恐怕見不到了。」「麥考夫,我打賭你這件事會猜錯。」但是就如過去每件事一樣,麥考夫從來不會猜錯。三個人都留有字句給他,麥考夫將福爾摩斯1867年借他的《人類的殉道》附簡評於過世後一星期寄回給他,哈德森太太在屋子裡四處塞滿了提醒自己的待辦事項,華生則留了三本未出版的日記給他處理,最後都進了壁爐。電影沒有詳述三人的死亡及其對福爾摩斯的影響,小說完全呈現出來了QAQ

  另外有一段關於福爾摩斯和華生的敘述令我感觸良多:他從1920年的夏天後,就沒有再與華生醫生見過面或說過話了。當時醫生和他的第三任妻子跟他共度了一個週末,但那次造訪感覺很尷尬。除了重溫他們過去一起冒險的老掉牙故事之外,他發現他跟華生醫生再也沒有什麼共同點了。他們晚上的聊天無可避免地會陷入令人不自在的沉默。但無論如何,福爾摩斯都認為華生醫生是比他的親人還親近的人。自己的生活經驗也是如此,曾經如影隨行的好友,現在交集越來越少,聊天也不知道可以聊什麼,但始終認為對方是自己一生的摯友。

  最後的結局我覺得電影的好,一切水落石出,福爾摩斯搬來石頭懷念過世好友,鏡頭漸漸拉遠,情緒卻滿到令人落淚,真的很棒T.T 小說則只餘空洞。

  整體而言,我覺得電影樂勝,而且伊恩爺爺的演技實在太神了!但小說補足了一些電影只約略提到的細節,也挺值得看的,不過基本上還是視為兩個不同的作品吧。這好像是我第一次覺得改編作品勝過原作呢!

  一直被要求說出他其實並不知道的答案,也很令人厭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zenki324 的頭像
    zenki324

    希露因的天空

    zenki32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